游曳的方向
工作坊 - 游曳的方向 & 语言的形状
在黔东南地区的田野过程中,一种儿时熟悉但当下陌生的“热闹”撞进我们的感官,与山间那连时间流过都听得清的宁静,对比截然。那种热闹不同于城市里的时刻不停的喧嚣,是散落在一小段时间、一小块土地和空气里的聚集。
正午到夕阳,身体轻摆,如秒针一般,数以天计地踏着无人引领却整齐的舞步;对歌、群舞、斗牛同时缓慢的发生,激烈一瞬。而夜晚有许多好玩的事!夜会,游方,私奔...在五彩糯米饭里包裹信物,在芦笙踩亲舞里轻踩心仪之人。语言在隐秘的情动(affect)中嬉戏,玩耍,如河流涌动般变幻成不同形状。
这次工作坊中,我们将共同以直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为绣线,以散落游移着的针脚,将身体与物件、触与灵,缝成新的传说。何处是我们“游曳的方向”? 或许在声与舞的仪式和口头神话之间,在观者、仪者、表演者的身份之间,在寻找、徘徊和玩乐之间。我们将通过参与和共创的方式与贵州民间多个民族之间的热闹与宁静,轻轻相触。
声与身的游方
“游方”是苗族青年特有的一种社交与恋爱的活动,青年男女分成小群体或单独结伴通过即兴对歌,竞争游戏和芦笙表演等方式互相了解。一般在农闲时节、节日或夜晚,在村寨的鼓楼、山坡、河边、集市、甚至不同村寨之间的道路进行。歌唱出来的语言与旋律交织,在即兴问答之间,鸟兽与花草成喻体,编织着正在进行中的传说与神话。